戴上助听器觉得闷堵有回声,这怎么解决?
2021-11-18 发布
类 别:
惠东售后中心 区 域:
平山
联 系 人:杨医师
联系电话:18026674336
( 联系我的时候请说是在 轻信息网 上看到的 惠东售后中心信息,谢谢! )
戴上助听器觉得闷堵有回声,这怎么解决?
有些助听器配戴者会抱怨:“我自己说话时听起来有回声”、“我好像是在一个桶里面说话”。这种抱怨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堵耳效应,二可能是助听器低频增益过高。如果降低助听器的低频增益不能减轻这种感觉,那应该就是堵耳效应在“作祟”了。验配助听器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产生的声音,比如言语声、咀嚼时下颌运动或在坚硬的地面上跑步产生的声音,等等,除可通过颅骨振动直接传入耳蜗外,也可通过听骨链等中耳结构及颞骨的鼓部传入外耳,引起外耳道软骨的振动,当外耳道开放时,这一振动能量可以通过开放的外耳道被释放出去,所以人们察觉不到体内的声音。可是一旦外耳道被护耳器、耳机、手指等堵住,这一振动能量被存留在外耳道内,封闭的外耳道内就会产生额外的声压,这部分声压通过气导机制到达内耳。
在助听器选配中,耳模或者耳内式助听器都会引起堵耳效应,助听器使用者特别是低频听力较高频好者常常会抱怨自己的言语声以及咀嚼声听起来有回声或像在水桶中一样,这就是堵耳效应带来的问题。
耳模和助听器外壳(ITE、ITC、CIC等)会或多或少地堵塞外耳道,堵塞的程度取决于制作耳模或外壳所用的材料,配带侧耳道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以及助听器(耳模)插入耳道的深度。CIC 助听器插入外耳道骨部深处,软骨部开放,很显然堵耳效应比较轻;而耳道部分比较短、放入耳道比较浅的ITC 或耳模堵耳效应则比较严重。临床上绝大多数情况确实如此。那么,怎么做才能减轻堵耳效应呢?
减少助听中堵耳效应的常用方法
堵耳效应的个体差异很大,有时我们发现同样的听力情况,做了相同的处理,比如加大气孔等等,有的人始终得不到明显的改善,我们先来看看都有哪些方法可以尝试解决堵耳效应的问题:
1. 首先仔细检查助听器或耳模的耳道部分,制作不好的助听器(耳模)耳道部分可能会比较虚,这会造成助听器(耳模)偏向耳道壁一侧。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由耳甲腔效应引起的。所谓耳甲腔效应,指的是助听器耳道部分与耳甲腔底之间存在一个角度,封闭了耳道。这时要抛磨助听器(耳模)表面来减小其与耳道的密闭程度,防止封闭耳道。
2. 增大通气孔直径。只有当通气孔直径大于3 mm 时,堵耳效应才会明显减弱,有人在耳道式助听器上研究发现,1 mm 的通气孔仅在200 Hz 处降低5 dB ,对于400 Hz 以上的频率无任何影响。考虑到中国人的耳道通气孔可使外耳道软骨的低频振动能量释放出去,但也不可避免地将助听器的低频增益降低,患者听自己的说话声变得自然,但听别人的说话声却觉得声音偏小。
3. 延长助听器(耳模)的耳道部分。
4. 把耳内式助听器(ITE)尽量做得小一点,从而使其尖端能尽量深地插入外耳道骨部,与骨部紧密配合,其余部分与外耳道松散接触,使耳道保持较大的对外开放的程度,从而软骨振动能量可以通过外耳道释放出去。
5. 1953年Zwislocki提出了深耳道式助听器(耳模)的概念,即把助听器(耳模)深入到外耳道骨部,使软骨的振动能量仍能从外耳道释放出去,可以明显减弱堵耳效应。目前的完全耳道式助听器(CIC)就体现了这一作用。但由于大多数中国人的耳道较小,考虑到佩戴的舒适度,国内制作的CIC往往并不能真正深入到骨部,这使得对堵耳效应的削减作用大打折扣。
6. 开放式助听器选配,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开放式的耳塞,泄露掉过多的低频成分。
7. 有极少数助听器配戴者对于堵耳效应极其敏感,采用上述措施后仍然效果不明显。对于此类配戴者,只能劝说,通过心理暗示,使其逐渐适应。
温馨提示:戴上助听器觉得闷堵有回声,这怎么解决?信息由轻信息网网友发布,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轻信息网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详情请阅读轻信息网免责条款。